两会之后看落实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据了解,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内地的光伏产品再次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对来自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除了获益于2014年强劲的发货量增长,预计二十强组件供应商还将提高利润率。英利绿色能源(Yingli Green)位居榜首,2014年高端发货量目标为4.2GW。
假设领先的供应商实现预期的增长率,2014年终端市场需求将接近50GW。增长主要由制造成本降低,以及新制造厂较低的资本支出推动。业内分析师称,光伏行业二十强组件供应商占全球发货量的三分之二,他们提供行业发展和价格走势的领先指标协鑫集团旗下子公司保利协鑫能源以总代价14.4亿港元现金收购森泰集团有限公司67.99%的股权。除了收购森泰集团,5月19日协鑫集团还宣布,已经和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投资100亿元做光伏和天然气产业链整合。
被收购之后的森泰集团(现已更名为协鑫新能源)将成为协鑫集团旗下集中和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投资、运营及开发商,保利协鑫能源的光伏电站业务将被分拆至森泰集团旗下。其中,协鑫新能源将联合国[微博]电光伏建设3gw的电站业务,这些项目将位于甘肃、内蒙古、陜西、宁夏和辽宁,今年设定800mw的目标,剩余的2.2gw将于2016年底前完成。《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意见的函》、《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也相继出台
一方面是不知如何管,我们的光伏组件安装在铝合金上,铝合金与镀锌钢结构支架连接,接地本身就很牢固了,但验收专家就是要我们用接地线,再在组件上接到支架上,这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吗?是中国光伏企业做不出好产品吗?当然不是。原因是:30%建成的3年以上的电站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建设1年的电站成本、收益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有的建成三年的电站设备衰减率甚至达到了68%。首先任何市场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光伏产业概莫能外。目前中国已建光伏电站总量是16GW,资金投入至少1600个亿,而这些电站能否按要求使用25年,组件衰减程度能否达标却是业内人士心照不宣的事情。
对于光伏电站市场的融资,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无论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还是其他,这些金融产品的呼之不出,不是止步于法律政策的不具备,多是止步于标准的不具备。只有当最严格的标准体系建立,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光伏强国。
标准的缺失,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缺憾,过去制约大宗商品进入国外高端市场,今天制约光伏产品打造高质量的国内电站。现在,中国的光伏产品一改这一历史,产品质量及品牌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3月15日的一个会议虽未引起业内热议,却是意义非凡,以致让笔者想到载入史册一词。中国光伏产业在境外做的好,是因为无人情可言,在境内只有更无人情可言,才能比境外做的更好。
其次光伏电站市场是一个标准的金融产品市场,标准的皮之不存,金融产品的毛将焉附。对此,老EPC惊呼:为什么能够做好的东西就是乱搞呢?,国家为什么不监管好每个项目?其二,大规模资本止步于光伏电站市场。在国际光伏市场,超越别人的前提条件是,你的奋斗目标要比别人高,光伏产业不但要加速建立标准,还要建立比其他标准更严格的标准。国内电站建设质量不佳的集中表现之一,当属去年网上热传的一篇《一个老EPC眼中的光伏电站真相》:这个项目用的组件全是清仓和退货,组件功率190W、220W、230W不等,全部贴成245W来充数。
现在,中国光伏产品又占据了日本市场40%强的份额。2013年以前,中国光伏产业标准缺失也是正常的,因为到2011年时产品的99%是出口他国,如果你不具有人家认同的标准,那么你只有认同人家的标准。
这就是国家能源局、国家认监委召开的光伏产品质量政策研讨会,商讨落实两部委于2月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国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许多事情不能做得更好的原因,在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
光伏产业的兴起,使得相关会议不断。开始有企业提供30年20%的功率保障,晶科、英利等提供了10年92%的功率保证,或者其他企业给出了12年90%的功率保证。常言道,中国许多事情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光伏产业的发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体量上看,迅速增加,势不可挡。市场是公平的,造成这一不公平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标准是由别人制定的,我们产品的利润空间只能服从这一标准,所以打破魔咒的关键只能是建立更高要求的国家标准。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外标准完善,国内标准缺失。
为了巩固在日本市场的这一成果,许多中国企业甚至不断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体能上看,已从附属性的单一生产国家,进入具有完整光伏产业及市场的国家。
过去,许多中国光伏企业销售市场份额的60%在德国。国内光伏产品标准的缺失,为国内市场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成为光伏产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境内市场,受惠于市场的宽容,遇弱便弱,以致削弱国际竞争力。一家金融公司意欲进入光伏电站市场,组织了40人对全国光伏电站进行深入考察,结论却是中国光伏市场融资环境尚须成型商业模式支撑。
事实显示,建设国内高质量的光伏电站,不是不可为,而是不去为,因为没有标准令你作为。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光伏再进一步的关键。德国和日本是出了名的要求严格、办事认真国家,过去,中国的大宗商品或者进不去,或者进去了只能进低端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迅速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低端产品的代名词,市场份额的扩大不能带来相应财富的增加,似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难以打破的魔咒。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产业研究员、本刊特约专栏作家。当中国企业家在夸耀自己光伏产品质量好时,一定自豪地说我通过了TUV、UL、JET标准。
今年以来,分布式光伏电站推广不利,检讨之声不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从严标准的决心可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老EPC说:财政部、发改委、科委、住建部、电力等部门对电站的施工工艺和验收要求不了解,根本就没有办法组织单体实验和系统调试,装模作样罢了。
不无遗憾的是,与此变化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产业标准的严重缺失,它已经带来两方面致命的结果:其一,国内光伏电站质量令人担忧。在国内光伏市场,当前的低价竞争貌似符合市场原则,但是没有标准的低价竞争是恶性的低价竞争,必须通过建立标准导入良性竞争。
其二,建立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制度。目前投融资问题,业已成为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重大障碍,一边业内呼吁资本进入,一边资本欲进又止,其根本原因还在标准的缺失。支架、汇流箱、逆变器、10KV升压变等光伏电站设备都是自家的集团企业生产的,'做的牛头不对马嘴',由此可见电站质量,迟早会出事的。2013年以后,中国必将成为光伏电站建设大国,要实现从光伏大国向光伏强国的转变,建立自己的产业标准体系不仅必须而且紧迫。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和年度安装国,2013年,组件出口量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的同时,安装量也占据着全球的28%。中国光伏在境外的竞争力毋庸置疑,遇强更强,强者恒强。
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建立最严格的国家标准。这比常规的10年90%、20年80%功率保证普遍提升了
这比常规的10年90%、20年80%功率保证普遍提升了。中国光伏在境外的竞争力毋庸置疑,遇强更强,强者恒强。